“我想跟总书记说,我们村旅游产业有了极大发展,业态增加了,村民致富的信心特别足。请总书记放心,我会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带着村民走得更好。”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芝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专程来到化屋村,嘱咐大家要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按照既定目标踏踏实实走下去,把产业发展好,把乡村建设得更好。
总书记的到来,让化屋村这道乌江源百里画廊风景线变得更加亮丽。仅2021年2月3日至10月7日,化屋村累计接待游客就达53.4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8亿元。
“我去年的毛收入有60万元。”何兰开心地说,“天气好的时候,每逢节假日天天爆满,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待70桌,进出的游客有700多人,最多一天的收入就有1.5万元。”
35岁的何兰是村里最早一批开农家乐的,那是在2008年。
化屋村是苗族聚居村落,苗语称作“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过去,“手扒岩”是村民出行的唯一方式。何兰也是最早作为生态移民搬迁搬出村的,2007年新仁乡到化屋村的旅游公路修通,第二年,有眼光的何兰便回村开起农家乐。
这条路正是在民建中央的帮扶下修建的。
2004年,民建中央对口帮扶黔西,将化屋村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修路是第一项帮扶举措。2007年民建中央协调交通部门修建新仁乡集镇至化屋村的旅游公路,这条连接化屋村群众与外面世界的通道,成为化屋群众的致富之路,当地苗族同胞都亲切地称之为“民建路”。
“民建中央历任主席始终牵挂化屋村的发展,在产业扶贫、智力支持、改善民生等方面给予许多指导和支持,先后投入帮扶资金1000多万元,带动各类资金近3000多万元,实施了特色民居改造、小水窖、沼气池建设项目,新建了花坡场、舞台、码头、酒店、通村油路、沿湖路、通组水泥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民建贵州省委会主委李瑶说。
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使得化屋的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
2021年,化屋的游客“井喷”式增长,为提升服务质量,民建中央协调了30万元的资金,帮助化屋村开展导游培训和打造长桌宴特色旅游项目。
新东方厨师来到村里给开农家乐的村民开展了为期30天的专业培训,“我们店里平时都是我老公炒菜。他去学了之后,厨艺大有长进,很多客人吃了都说好。”何兰说。
接受培训的还有22岁的苗族姑娘赵群。
化屋村的苗族是众多支系中的一支——歪梳苗,赵群梳着歪梳苗发髻,穿着色彩亮丽的苗族服饰,举手投足颇有导游范儿。民建中央支持的导游培训项目培训了38人,从中挑选11人成为化屋村的专业导游,赵群就是其中之一。 “我上小学的时候走的就是‘手扒岩’,单趟要花3个小时。”赵群至今印象深刻。她们一家有7口人,2017年享受易地扶贫搬迁后搬到了化屋村移民安置点生活。以前她在广东打工,每个月的工资只有2800元。2021年春节回村后,便没有再离开。
“在村里做导游是一份很好的工作。”赵群说,她现在每接一场解说有200元的收入,旺季的时候一天能接两场,每个月收入就能达到4000多元。
还有经营游船、旅游开发、游客服务等,村里的业态越来越丰富。“现在全村三分之一的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张玉芝说。
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化屋村的扶贫车间里看到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苗绣服装,对大家说,“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一定要发扬光大苗绣,既能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也能为扶贫产业、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这个扶贫车间正是由浙江民建出资40多万元捐建的。”李瑶告诉记者。
民建组织对黔西的帮扶是全方位的,民建中央以“1+10+N”模式,即民建中央+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十省市民建组织+民建贵州省委、民建重庆市委、民建宁波市委等组织,对黔西16个村进行帮扶。黔西于2018年9月成为毕节首个脱贫摘帽县。
如今,民建“脱贫不断线”,继续帮助走好乡村振兴路。2021年民建全国社会服务工作会在贵州召开,民建中央及30个省市民建组织深入化屋实地调研,进一步明确化屋村为民建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点,要求举全国民建之力,助推化屋乡村振兴。随后,民建贵州省委会联合省直有关部门及金融机构赴化屋村开展助推乡村振兴调研,提供政策、金融、项目支持,为化屋村乡村振兴开新局出谋划策。
“真正让人‘流’入乡,物‘流’入村,钱‘流’入户。”对于化屋的乡村振兴,李瑶得出这样的结论。
(原载于《 人民政协报 》2022年2月8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