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毕节故事
     
本版列表新闻
     
2021年10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肉饼的诱惑
□ 陈 田

  说起鲜肉饼,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开在毕节城区工会巷子里的那家肉饼店。一碗粥,一个肉饼,一碟泡菜,拼成了毕节人舌尖上的记忆之一。

  凌晨四点半,肉饼店已经亮起了灯,老板付丽娟早早起来,把食材放入不同的大锅里,开始熬粥。粥的品类多,装在又深又大的锅里,并排在厨房。火势由大调到小,食材原本内敛的香味开始“咕嘟咕嘟”往外冒。

  在粥的香味逐渐浸满小店时,员工们也逐渐到齐,分头忙碌起来:揉面、发酵、包馅、油炸、烘烤……这些动作每天都会一直重复,直到做完当天最后一个饼才结束。

  第一炉肉饼刚出炉,就迎来了第一位客人,他坐下来熟练地点单:“老板,一个肉饼,一碗小米粥!”

  热气腾腾的肉饼和粥很快被盛在盘里送上桌,刚出炉的肉饼有些烫,一口咬下去,伴随着“咔嚓”声,酥脆咸香的滋味瞬间充盈整个味蕾;再嗦一口粥,夹一口泡菜,爽口又解腻。

  在付丽娟的记忆里,肉饼的味道在舌尖萦绕了二十多年,陪伴她上学、结婚、生子,就像“自家的一个兄弟姐妹”。家里刚开始做肉饼的时候,付丽娟十三岁,父母每天早早出门,推一辆小车,撑把大红伞,在市场路口摆摊卖肉饼。那时候她每天都要吃个肉饼,能量满满地去读书。

  随着时间流逝,付丽娟长大成人,肉饼摊变成了肉饼店。店开张后,常常客人满座,付丽娟端着肉饼和粥在一张张桌子间穿梭,忙得“脚打后脑勺”。后来,付丽娟从父母手中接过小店,继续用心经营:肉要精选,葱要新鲜,面粉要香,熬粥的材料要好……不容父母辛苦多年做起来的招牌有半点损伤。

  肉饼在付丽娟手底下也几经改良。以前肉饼油炸后用煤炉烘烤,外皮浸满油香;后来由于担心安全隐患,店内禁止明火,付丽娟就和父母一起从头创新,把馅、面皮、油酥、制作方法通通改了个遍。“当时怕做不出以前的好味道,很担心。还好做到了味道升级,且健康少油,没有辜负客人们的期待。”

  也许是付丽娟和父母对味道的坚持,也许是时间的积淀,肉饼的味道成了毕节味蕾的一个标签。他乡游子犯思乡病,想念家乡食物的滋味,他们打电话给付丽娟,请她把这份滋味邮寄到自己面前。于是肉饼跟着快递去往天南海北,甚至出了国。提起这个,付丽娟总是忍不住笑:“我都还没出过国,我家肉饼先出国了。”

  就像付丽娟小时候一样,她的孩子也爱吃家里的肉饼。有时候孩子带了同学来吃,一声声甜甜的“阿姨好”让付丽娟心花怒放,她毫不吝啬地端出肉饼:“吃!都在长身体,多多吃!”

  最后一个肉饼被客人买走后,小店还不能打烊。付丽娟低着头和油酥,剁肉馅,为第二天开店做准备。多年来,她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工作着,从未觉得枯燥,反而越做感情越深,“人生大半的时间我都在和肉饼做伴,我用这门手艺做出事业,抚养孩子,我骄傲。”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毕节扫描·广告
   第04版:毕节故事
   第05版:专题
   第06版:专题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专题
04
红军精神放光芒 枪杆岩下唱飞歌
朱德两度过毕节
肉饼的诱惑
毕节日报毕节故事04肉饼的诱惑 2021-10-28 2 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