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英贤妹妆次:由威宁发一函,计达。廿九号于贵州之毕节,因等待队伍,在此驻扎两日,现定二月一号向永宁出发。”1916年1月31日晚,在护国军毕节行营,中华民国护国军政府第一军总司令官蔡锷将军,在写给其侧室潘蕙英的一封家信中,记述了自己因等队伍而率部驻扎毕节的具体时间。朱德时年30岁,担任护国军新编第十团上校团长、第六支队队长,隶属于以顾品珍为梯团长的第三梯团。
从昆明出发的护国军第一军司令部,下辖三个梯团。在蔡锷到达毕节的前一天,护国军第一军先头部队第二梯团第四支队董洪勋部,已经毕节入川投入战场;而早在董鸿勋部入川之前,第一梯团刘云峰部已从云南昭通、盐津攻入四川。随蔡锷司令部到达毕节的护国军,只剩第二梯团何海清支队和第三梯团禄国藩、朱德两个支队,加起来不足两千人。1月29日,蔡锷司令部及三个支队先后抵达黔西北重镇毕节城。当天晚上,毕节县知事聂树楷在位于龙蟠山下原“人民剧场”处“少白楼”为护国军将帅接风洗尘,朱德同蔡锷将军等一起,作为贵宾列席。
驻扎在毕节城的这两三天,第三梯团的指挥部设在原司法路、广惠路交界地带的“城隍庙”内。白天,朱德也在“城隍庙”里办公;晚上,朱德及其部分部属,则在毕节城南门百花山路口的“宁家龙门”内住宿。
第三梯团是护国军第一军的主力部队。“少白楼”聚会次日,得到武举人、商会会长刘殿英等的大力协助,护国军第一军司令部率领三个支队,在毕节城外今“人民广场”附近原专建司宿舍“大校场”内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式”。1月27号前后,蔡锷率部在威宁草海也举行了一次“阅兵式”,后来草海因此一度更名为“松坡湖”,改“六桥烟柳堤”为“松坡堤”,还修了一座“松坡亭”。这次大阅兵,仍由聂知事率同毕节绅、商、学、农各界代表,包括李春庭、刘殿英等参加。护国军在毕节地区的征兵工作,也因为这一次“阅兵式”而大获成功,从大方甚至黔西等地,都有人赶到毕节城来报名参军——离开毕节时,三个支队加起来已有两千多人。
1916年2月1日,蔡锷将军按既定计划,率精锐部队从毕节城出发,渡赤水河南岸进入四川。夜色苍茫时,将帅二人立马川南叙永雪山关顶,触景生情,一人出句,一人对句,留下长联联语一副,后来由时任古蔺县县长书丹,令石匠镌刻于雪山关关口小庙之上,至今犹存,脍炙人口:
是南来第一雄关,只有天在上头,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
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临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
护国讨袁战争胜利后,朱德因功被提升为护国军第13混成旅少将旅长兼城防司令,驻守泸州、自流井、叙永一带。蔡锷在四川期间,曾到朱德位于泸县中学堂内的旅部养病近两个星期,然后前往成都。十多天后,蔡锷东渡日本治病之前,又到泸州朱德家中小住数日,虚弱得连两三步都走不动。同朱德依依惜别后不久,1916年11月8日,蔡锷将军病逝于日本东京福冈医院。噩耗传到泸州,朱德举行了特别隆重的追悼大会,并与纳溪县长周维桢行文倡议为蔡锷铸铜像。
据2002年8月出版的《中国对联集成·贵州毕节卷》第424—425页介绍,朱德率部随蔡锷援川时,曾路过赫章平山堡,为清廷所封“武功将军”朱孔杨及其儿媳各撰写挽联一副:
1.挽平山朱孔杨
八千里外成千古;五百年前是一家。
2.奠平山朱孔杨媳曾夫人联
西蜀解甲我归来,恸贤母泪洒黔疆,七星父老尽凭吊;
南疆誓师讨蟊贼,怅锷督星殒瀛洲,四亿护国功告成。
按照挽联中“西蜀解甲我归来”“锷督星殒瀛洲”“护国功告成”等内容,这两副对联产生的背景是:蔡锷在日本逝世,朱德从泸州任上解甲归滇,路过平山堡时遭遇翁、媳二人亡故,才留下了这两副挽联:一副叙述家族历史,讲四川仪陇、毕节平山堡两地朱氏的渊源;另一副则借题发挥,表达自己对“四亿护国功告成”的欣慰,还有对蔡都督的深切缅怀。所说,朱孔杨的儿子、曾夫人的夫婿,就是朱德和蔡锷的一位亲密部下。
这,是朱德第二次经过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