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副刊
     
本版列表新闻
     
2022年02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乡年味
□ 李光文

  年味,即年节的味道。谈起年味,窃以为比较笼统,无非是说过年的那种感觉。

  可细究过年的感觉,却又似乎无从谈起。从个人感觉上说,大略是指年俗味道的浓与淡,心境的好与坏罢。传统年俗由来已久,源远流长,整套流程虽琐碎繁复,可味道却浓烈醉人。比如,一进腊月,约定俗成要办年货、清扫除尘。大年三十,要贴“年红”(春联、福字、年画、窗花、剪纸等)、要祭祖、吃团圆饭、守岁压岁、放烟花爆竹。从大年初一起,正月不完年不完。走亲访友拜大年,吃酒打牌“吹壳子”,看耍龙舞狮、逛庙会、赏花灯……让辛劳一年的人们,乐和无忧地过个年,感受人间的温情和欢喜。

  在我眼里,家乡的年味如一件老棉袄,虽臃肿,样式也老旧,可内里却充盈厚实,让人能感觉到暄暄的温和软软的暖。

  一进腊月,外出务工的人们便陆续归来,村子里一时间人声杂沓,烟火弥漫。摩托车的轰响,轿车越野车的笛声,此起彼伏,犹如节令的鼓点,从日出响到黄昏。从屋檐下散发出的煪肉、熬油、煮饭、炒菜的炊烟,带着油渣肥肠的酥香,腊肉血豆腐的咸香,大米菜油的清香和柴草燃烧的幽香,相互交织浸润,越过山墙,缭绕村庄,袅袅不绝。

  到腊月尾上,村子里挂着外地牌照,装满酒水饮料、大米粮油、瓜子糖果、灯笼对联、快递包裹、零食海鲜的车辆往来穿梭。一拨拨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带着女人孩子,拉上年货回到家乡,和父母一道品尝年的味道。

  乡村年的味道,最诱人的应该是“甜”。在老家,每到腊月,家家要捂甜酒。能干的主妇们,先将糯米上甑,蒸熟后拌进酒药,装入盆钵里压实,再捂上厚棉被。经两三天充分酵酿,米粒便汪着亮晶晶的酒酿子,发出浓烈的甜香,成了一种人见人爱的甜食。有了它,就可以煨甜酒,煮荷包蛋,煮面疙瘩,或泡炒米,拌炒面了。

  另一种“甜”,则来自“糖包疙瘩”。所谓糖包疙瘩,其实是汤圆的别称。糖包疙瘩好吃,可制作过程繁复。从米粉到馅料,都得精选细制。选上等糯米,经淘洗浸泡,磨细过筛,摊晾晒干。食用时加开水揉成面团,放入由猪板油、核桃、花生、芝麻、橘皮、白糖等剁成的馅料,下锅煮熟,就是一道香甜美食。有了甜酒和糖包疙瘩,就有了春节待客的早点和夜宵——乡村的年味,也就有了主题,甜蜜而温馨。

  当然,乡村年味,不单单体现在吃食上。最要紧的是环境和氛围。村里家家独门小院,屋舍宽展,容得下各种年红。从门窗到圈舍,可随兴布局张贴,大肆渲染。孩子们则如脱缰野马,可呼朋引伴,任意奔跑,或在院里放烟花、甩擦炮,或去野地拔萝卜、擗菜薹,而不必担心惊扰别人,招来呵斥。大年三十,操持年饭的家庭大厨们,取最珍稀的食材,用最拿手的烹技,做出最可口的美味,供奉祖宗,孝敬父母,犒劳儿女,将积攒一年的亲情和渴望,倾注在一桌团圆饭上,让整个大年夜幸福满满,温情脉脉。

  吃毕年饭,贪玩好耍的男人们,站在院坎上一通吆喝,左邻右舍便应声而来,一边守岁一边玩耍。或搓麻将,或喝烧酒,或谈天说地,其乐融融。过了大年初一,电话预约好亲友,开着车,带着家人,捎上年礼,走亲窜戚,在吃喝闲侃中宾主俱欢……

  狂欢至大年初七,单位收假,厂矿复工。人们纷纷奔赴各自岗位,乡村才如退潮的沙滩,渐次宁静。浓烈的年味,也才渐次淡了下来——直到元宵夜的爆竹响过,门廊上的春联渐次褪色,乡村的年味才渐行渐远。

  仔细想来,年味,其实就是好生活的味道。好生活,人人向往。难怪人们都说,现在日子过得好,天天都像过年呢。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时事
   第05版:毕节人毕节事
   第06版:毕节扫描·广告
   第07版:副刊
   第08版:文化
回家,陪母亲过年
父亲与春联
家乡年味
赶年集
浪渣河的年味
毕节日报副刊07家乡年味 2022-02-11 2 2022年02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