磅礴乌蒙,亘古绵延入画里;
三省红都,继往开来谱华章。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在圆梦时刻,3412平方公里的七星关大地挥别千年贫困,全区28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3万贫困群众全部脱贫,彻底撕下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在乌蒙大地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贵州精彩篇章”的七星关实践。
在精准施策上聚焦“精度”
从“源头”到“龙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让贫困群众饮水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从青山到绿水,一条条公路如玉带般百转千回,农村“组组通”公路的实施把未来和希望连成一片,铺就成一幅脱贫致富的幸福画卷;
从田埂到山野,广大电力工作者翻山越岭、人拉肩扛,让“小康电”为贫困群众提供最大限度的电力保障,点亮贫困村寨的“温暖灯火”;
……
“年年五谷丰,就是路不通;有货卖不出,致富一场空。”龙场营镇元岩村枷担湾组村民徐兴智这样形容过去的日子。
要致富、先修路;要脱贫、路先行。
2018年2月下旬,挖掘机发出的轰鸣声响彻龙场营镇元岩村,元岩村掀起了“组组通”公路修建热潮。工人搅拌灰浆、搬石头、砌路基,工程车倾倒碎石、铺垫道路……在工人辛苦的汗水中,一条条“组组通”公路修建了起来,让这座“藏”在山里的村庄和外界连通更加方便。
如今,龙场营的白酒、跑山鸡、蜂糖李、菜籽油等特色农副产品迅速“走红”,销售收入不断攀升。而这一切,除了得益于便利的交通,还有宽带、光纤、广电网络等项目的实施。
互联网拉近了时间、空间上的距离,一根网线、一块屏幕、一部手机,打通当地农产品“出山路”,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新农具”,为农村经济转型架设金桥。
陈章军是大屯乡大河口村一位有着20年椪柑种植历史的村民,这么多年来,椪柑成熟之后的销路让他又喜又忧。“以前卖椪柑很难,要走很远的路,来回要走40多公里,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要起床,打着电筒背去街上卖,而且路也不好走,都是山路、小路。要是到下午五六点钟还没有卖完,就得低价处理,有时候价格低到等于白送。”陈章军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七星关区聚焦基础设施短板,因地制宜谋划了脱贫攻坚水、电、路、讯、广“五通”工程,100多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2000多个电力设施项目为贫困群众“点亮”致富之灯,4300多公里通村、通组硬化路连通千家万户,行政村4G网络全覆盖,搭建了无数了“黔货出山”平台。
脱贫有方,小康有路。七星关区从“五个一批”到“六个精准”,从“五个五”到“四个一”,先后发起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夏秋攻势”“秋后喜算丰收账”“冬季充电”系列行动,真正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真正做到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在攻坚克难上推进“深度”
拔穷根,必须靠产业来支撑;巩固脱贫成效,更要让产业扶贫打头阵。
在深化农村产业革命中,七星关区正在破除传统的分散式、低端化的农业发展方式,努力走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为一体的农业发展路子。
朱昌镇的白萝卜、鸭池镇的食用菌、碧海街道的刺梨、亮岩镇的太极古茶、清水铺镇的柑橘、生机镇的葡萄……硕果累累的“蝶变”之旅告诉世人,产业是脱贫的根本,是贫困群众致富的希望。
七星关区牢牢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八要素”,念好“山海经”、打好“果蔬牌”,纵深推进农业产业革命。
为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依、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2017年,区委、区政府全力推进“五个五”工作措施,不让贫困群众为衣食住行忧心、为健康安危揪心、为生存发展烦心。
——坚决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打好打赢“四场硬仗”,投入资金约350亿元,组织实施脱贫攻坚“五通”“五改”“五覆盖”“五保障”“五个机制”“五个专项治理”。
——实施到户产业项目1.2万个,贫困户人均纯收入提高到8500元;资助贫困学生62万人次;实现了每个村都有卫生室和合格村医;改造农村危房2万余户。
——易地扶贫搬迁成效明显,5万余人搬出深山区、石山区,在中心城区建成柏杨林、梨树2个集中安置点,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持续深化,改变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生存困境和发展条件。
易地扶贫搬迁是七星关惊天动地的壮举,是贫困群众的幸福大迁徙。5万多贫困群众搬进城区,华丽蜕变的背后凝聚着区委政府的必胜信念和各级干部的民生情怀。
如今,在七星关的土地上,环境优、精神好、产业兴、生态美……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展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特有魅力,演绎着三省红都朝气蓬勃的绰约风姿!
在合力攻坚上强化“力度”
只有信念如磐,方能风雨不动安如山;
只有意志如铁,才能攻坚克难创伟业。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2014年起,脱贫攻坚战役在七星关区34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全面打响。区委、区政府承诺:全面建成小康,决不能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
这是时间表,也是作战图;这是军令状,更是冲锋号。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无论是春季攻势、夏秋决战,还是冬季攻势,“五大战区”指挥长、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4321”帮扶干部……他们走村串户,遍访群众,做到户户见面、人人问策,全面掌握群众所思所盼、所急所需。
2017年初,春雷乍响,急鼓催征。七星关区召开上万名干部参与的“113攻坚战”推进大会,再次统筹推进全区精准扶贫工作。2月8日到9日, 30余位区级领导带领上千名干部在五大战区10个乡镇开展遍访贫困村贫困户,食宿在农家,与贫困户深入交流,分析贫困原因,谋划致富思路。
2018年1月2日,新年伊始,七星关区立即召开脱贫攻坚誓师大会,以“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尽锐出战,发起总攻!
战鼓阵阵,号角声声。近9000名干部立下军令状: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
他们走下田坎、爬上山坡、深入农户,在急的一线,展现应变能力;在难的一线,展现协调能力;在险的一线,展现驾驭能力;在重的一线,展现执行能力。
在脱贫攻坚“赶考”路上,构建“区级总指挥部+片区指挥部+乡镇(街道)攻坚大队”的三级指挥体系,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指挥长”,区级领导分别担任各片区指挥长,包靠乡镇(街道)的区级领导分别担任各乡镇(街道)攻坚大队长,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高效落实。
制定出台《毕节市七星关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五通五改五覆盖五保障五机制工作方案》《毕节市七星关区关于一鼓作气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实施意见》《毕节市七星关区关于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市委二届五次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把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分解到区级领导、量化到区直部门、落实到乡镇(街道),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规范有序推进。
建立区级领导包乡、区直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组建335个驻村工作队,选派301名第一书记、789名驻村干部和1034名脱贫攻坚帮扶干部吃住在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27个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均由一名科级干部担任;118个区直单位与有脱贫攻坚任务的531个村(社区)开展结对帮扶;8659名干部与1.7万户贫困家庭开展“4321”结对帮扶,实现了每个乡镇(街道)都有一名区级领导包保联系、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户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有什么样的作风和面貌。
有什么样的奋斗姿态,就有什么样的责任和担当。
站在历史新起点,作为毕节试验区的首善之区,七星关正在翻开新的篇章。从“试验”到“示范”,改革的步伐不停,小康的初心不变。
如今,七星关正以更坚定的步伐、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将打赢攻坚战、建设示范区的梦想延伸到未来,延伸到历史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