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八月,金沙县的20万亩有机高粱、12万亩辣椒、8万亩秋茶等产业陆续进入收获期,呈现出一片丰收的景象。
金沙县总面积2528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5个街道、242个村(社区),总人口72万人。原有贫困乡镇13个,已于2014年全部摘帽,率先在毕节市实现了贫困乡镇发生率为零的目标,是全省19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非贫困县之一。截至2019年底,全县87个贫困村出列,23198户8032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提前一年实现了脱贫攻坚工作目标。目前,金沙县正有力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贡献金沙力量。
健全作战机制 确保尽锐出战
金沙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对毕节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市的安排部署,坚决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层层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推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
建立指挥目标体系。调整优化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组织架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县“四大班子”领导成员和其他在职县级领导干部任副指挥长,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面指挥调度和统筹安排。制定了《金沙县脱贫攻坚决战决胜行动方案》、“五个专项治理”工作方案、14个专项工作方案,形成了“1+5+14”的工作目标体系。各乡镇(街道)、村(社区)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行动方案,将目标和措施细化到户、落实到人。
建立作战责任体系。构建形成1个县总指挥部、14个行业专项指挥部、26个乡镇(街道)分指挥部,以及242个村级攻坚队的“1+14+26+242”横到边、纵到底的作战责任体系,全力实现以人保户、以户保村、以村保乡、以乡保县的全部脱贫目标。
建立保障监督体系,强化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调剂县内资金,全力保障脱贫攻坚。脱贫攻坚资金集中安排用于贫困村出列、贫困户脱贫等项目上,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坚强的资金保障。
强化督查问效。实行“一周一调度一提示、一月一督查一通报”,并按照“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要陪同、不作反馈”的原则,适时直接深入村组,通过随机抽查、走访群众等方式,既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又查认识、查责任、查作风;既找工作中的短板、差距、症结,又发现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同时,将督查考核结果纳入动态跟踪考评。
强化监督问责。加大对脱贫攻坚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执纪问责力度,充分运用执纪监督“四种形态”,严格监督检查结果。全县脱贫攻坚领域违纪违法问题立案128件,结案73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72人,延长预备期1人,追责问责党员领导干部30人。
瞄准攻坚靶心 全面补齐短板
持续开展精准管理大排查。开展精准管理大遍访、大排查、大整治,常态化抓好抓实查漏补缺工作,建立工作台账,开展动态调整,确保“应纳尽纳、应退则退”。认真按照要求扎实开展全县“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的摸底排查工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和“既不拔高标准、吊高胃口,又不降低标准、影响质量”原则,县、乡、村三级联动,全面、持续开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大清查工作,全面摸清贫困户脱贫存在问题,找准短板,建好台账,逐村研究、细化到户,制定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方案,脱贫攻坚工作基础得到不断夯实。
补齐增收达标短板。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43328”产业发展目标(发展茶叶40万亩、有机高粱<烤烟>30万亩、经果林30万亩、蔬菜20万亩、优质水稻8万亩),在巩固2018年调减低效农作物16.2万亩的基础上,完成调减低效农作物13.2万亩。大力发展“短平快”到户产业项目,发展林下养鸡、养蜂和林下种植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全县共培育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63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20个、市级42个。成立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24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00个,实现87个贫困村全覆盖。整合资源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276期,培训农民3.24万人次,抽调农技人员挂帮指导贫困村和合作社,实现87个贫困村、241个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特色农业产业农技人员技术指导全覆盖。开展农校对接、农超对接,积极开拓县内市场,推动金民农投集团公司在广州、重庆、成都等地设立果蔬销售窗口,实现以销定产、以产促销。大力推广订单生产、返租倒包、产业托管、入股分红、资产收益等利益联结方式,合理确定贫困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中的受益环节和份额。
有效解决饮水安全有保障。对排查出饮水不安全人口5.3万人编制了实施方案上报省水利厅纳入《贵州省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攻坚决战行动方案》统筹实施,明确了农村饮水安全管护“三个责任”和“三项制度”,确保安全饮水工程建后能正常运行发挥效益,为人民群众安全饮水提供了保障。
有效解决义务教育有保障。加大控辍保学力度,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实现了建档立卡辍学生全部“清零”,非建档立卡辍学生常态化动态“清零”。有效解决基本医疗有保障,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保资助政策,确保全县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并全部落实参保资助。全面落实医疗保障救助政策。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患有四种慢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服务全覆盖。实施农村危房改造5508户。对全县已脱贫贫困户住房进行了住房安全性鉴定,在民兴街道、平坝镇、清池镇、安洛乡、石场乡、沙土镇、后山镇建成集中安置点12个,完成5946户25037人搬迁入住任务。
有效解决政策兜底有保障。紧紧围绕“应保尽保、应助尽助”的总体目标,着眼特殊群体,着眼困难家庭,组织开展大排查、大走访,确保政策兜底保障取得实效。对贫困人员中年满60周岁且未享受任何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人员进行排查,将其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按月发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救助困难残疾群体,对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对困难残疾人进行临时救助。
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2017年以来,全县实施农村“组组通”硬化路建设项目933个1471.5公里,实现了全县30户以上村(社区)通硬化路率达到100%。实施人行步道硬化53.76公里,院坝硬化649户2.8万平方米。实施脱贫攻坚电力保障建设项目203个,解决了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安全用电问题。组织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对县内30户以上自然村未通4G或者4G信号弱等情况进行全面排查,通过技术手段优化设备及调整辐射半径,解决县内4G信号弱等问题。
集中优势兵力 攻克贫困堡垒
金沙县有马路乡金联村、太平乡抬石村2个深度贫困村,到2018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高于10%的10个村全部集中在西部的马路乡、太平乡、石场乡、清池镇、平坝镇等5个乡镇。县委、县政府坚持问题导向,把人员、资金、项目、政策向西部一线倾斜,全力发起总攻,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汇集结对帮扶力量。对贫困发生率最高和深度贫困村所在的马路、太平两乡,由县委书记、县长联系包保。对贫困发生率10%以上的村,调整县级领导联系帮扶,对贫困发生率超过5%的村(社区)增派1名县直单位干部下沉到村。遴选20名优秀干部组建脱贫攻坚突击队,下沉马路、太平两乡,发挥“尖兵”“利刃”作用。为贫困发生率5%以上村重点制定“一村一方案”,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倾斜扶贫资金项目。统筹全县扶贫资金、扶贫项目使用,全力克服财力紧张,确保更多资金、更多项目向深度贫困地区聚集。2019年,向贫困发生率高于10%的村所在的马路、太平、清池、石场、平坝等西部5个乡镇直接投入脱贫攻坚资金1.9亿余元,安排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1877万元用于解决贫困户到户发展生产、饮水安全等方面。
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广州市荔湾区对接,动员当地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帮扶,新增村企结对8对,实现12个出列贫困村结对帮扶全覆盖。收到各类捐赠资金及物资428万元,重点引导帮扶西部5个乡镇12个村,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
巩固脱贫成效 衔接乡村振兴
刘大海是2019年脱贫的建档立卡户,家住禹漠镇马场村。由于家中土木结构土墙房屋遭受冰雹灾害,成为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房。村“两委”干部和帮扶干部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实际情况后,及时将他家的情况纳入台账管理,积极帮助他家完善建房手续,督查实施危房撤除重建。目前,他家已完成装修入住。
刘大海家住房问题解决是金沙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一个缩影。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从2020年以来,金沙县成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专班,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机制,明确了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的职能职责,将87个出列村全部明确县级领导联系包保,组织全县138个单位6660名干部按照“42”原则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实现所有出列村结对帮扶单位全覆盖、所有建档立卡户结对帮扶干部全覆盖。
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1+5”工作体系,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细化制定《金沙县2021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全排全查补齐短板工作方案》《金沙县2021年防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管理工作方案》《金沙县2021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帮扶工作方案》等,要求各级干部常态化开展遍访贫困户和短板全排全查,针对存在问题建立“双台账、双追责、双销号”制度,限期整改落实。达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
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利用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发展到户产业项目,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以发展生产、签订订单、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劳动务工等方式与建档立卡户建立利益联结,实现建档立卡户产业全覆盖。
全面完善社会兜底和保障体系。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县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算等政策。2020年落实参保资助1092万元,建档立卡人口就医14万人次、总医疗费用8400余万元,实际补偿7100余万,全部落实三重医疗保障待遇。不断完善12个安置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满足搬迁对象就近就医和子女就近入学需求。同时,全覆盖搬迁对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低保全面转接,应保尽保。
深入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建立就业服务奖补机制,形成覆盖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全县建档立卡劳动力就业17981户35526人,就业率95.7%;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5419户11098人,就业率96%;边缘户劳动力就业413户616人,就业率92.5%。有劳动力“三类家庭”实现1户1人以上稳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