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21年10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黔西市绿化乡湾箐村
以“菌”为媒 利用“两闲”促“三收”
□ 本报记者 张 黎 刘靖林 罗 钦

  黔西市绿化乡湾箐村

  以“菌”为媒 利用“两闲”促“三收”

    挑选、采摘、装篮……10月20日,一大早,张祥云就忙活起来,她要将栽种的竹荪拿去城区售卖。近来鲜竹荪市场好,1公斤能卖120元。

  张祥云家住黔西市绿化乡湾箐村,自2020年底起,她家就陆续从村里的红托竹荪菌棒加工厂购买菌棒,在自家闲置的平房里栽种。“我们从加工厂买菌棒,18块钱一筐,一筐能长两到三次,一次能长6两到1斤。”张祥云的丈夫谢大云告诉记者,购买时公司承诺,会以60元每公斤的价钱回收竹荪。

  销路有了保障,家里空闲地方也多,夫妻俩一合计,每次都要购买100来筐菌棒。“只要学好技术,竹荪好养得很。”谢大云说,加上妻子勤快,她时常把竹荪拿到城区随市场价售卖,栽种一批竹荪就能给他家带来约1万元的收入。

  2020年,湾箐村党组织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并与返乡人士共同创建了贵州绿箐红托竹荪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同时,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在广州市花都区的大力支持下,修建起菌棒加工厂及红托竹荪种植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实现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化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为抓手,巩固脱贫成果,增加群众收入。

  “加工厂每年能生产300万棒菌棒,除了销往全国各地,还能提供种植基地所需菌种。”湾箐村党支部书记李金玉告诉记者,菌棒加工厂平时能吸纳七八个人就近就业,忙时最多需要二三十个工人,这些工人月工资在2000元到3000元不等。

     谢大云就是加工厂的长期工人,每个月能领到3000元的工资。在到加工厂务工之前,他在大方县等地做零工,常年东奔西走,收入也不稳定。如今在家门口就能稳定就业,加上妻子栽种竹荪也有收入,他乐呵呵地说:“现在的日子就是好。”

  除了菌棒加工厂,周围老百姓还能到竹荪种植基地务工。“基地占地23亩,现有70个大棚。”李金玉告诉记者,每个大棚能种植2000棒菌棒,产值在3.2万元左右。基地平时能容纳10来人务工,忙季需要20余人。

  有了产业支撑,村里的发展越发红火起来。但少数人富不是富,大家都好才是好。湾箐村全村581户2023人,外出务工人员519人,在家闲散劳动力970人,村中闲置房屋面积约2.4万平方米。如何盘活村内资源?湾箐村党支部将目光投向了闲置房屋和闲散劳动力这“两闲”上,探索出一条利用“两闲”促进“三收”的新路子。

  红托竹荪不仅能在大棚种植,还能在室内栽种。村集体合作社就大力推广该项技术,由公司统一提供菌棒及种植技术,并对竹荪进行回收。解决销路问题就解决了老百姓的后顾之忧,既能学到技术又能增加收入,越来越多老百姓将自家闲置房屋利用起来栽种红托竹荪,像张祥云家一样每年增加一项固定收入的老百姓也越来越多。

  “资源的有效盘活,不仅促进老百姓增收,也促进合作社增收,明显增强了合作社带动致富的能力;促进村集体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李金玉说,如今村里的竹荪成功注册商标“箐硒牌红托竹荪”,大家发展的劲头更足了。

  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进程中,产业兴旺是关键。接下来,湾箐村将继续发展好红托竹荪食用菌产业和经果林,通过长短结合方式推进产业长效发展,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毕节扫描·广告
   第04版:毕节故事
   第05版:专题
   第06版:专题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专题
习近平《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单行本出版
BIJIE DAILY
挺进万米深蓝,拓展深海科考
为端好能源饭碗, 他们“扎根”大漠大海
潮涌中部满眼春
毕节籍运动员何圣羔勇夺 第十一届全国残运会金牌
我省县级党委换届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以“菌”为媒 利用“两闲”促“三收”
“三抓三促”推进干部作风教育大整顿
抓生产 强工业
稳步推进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工作
毕节日报要闻01以“菌”为媒 利用“两闲”促“三收” 2021-10-28 2 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