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毕节故事
     
本版列表新闻
     
2021年09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家就在城门洞
□ 刘 瑾

  老家是在一个土得掉渣名叫高山铺街头的地方。

  老屋对面,是一座尖圆形的小山,隽永秀气。父辈们总是叫它“案山老包”,亦或称是“烟灯坡”。相传,顶上曾建有为镇守高山铺(堡)的瞭望烽火台,一旦烟火燃起,即表示有军情来报,提醒驻守人员要高度警惕加强防守。只是在记忆中,这里山势位置虽有些特别,但至今却未见任何史料记载,且没有留下啥实物为证,就当传说而已。

  而父辈流转下来关于 “城门洞”的来历,和烟灯坡一样,也只是传说。老屋位于丫口一侧的中段,要到对面另一侧去,相传以前要经过一个城门,类似于涵洞。据说当时过往行人从城门下面经过,累了还可在此小憩一会。而城门上面则填覆泥土,仍可耕作栽种庄稼。由于年代久远,城门早已从祖辈记忆中消失,我们终究也只能从他们的口述中幻想“城门洞”大概的样子。

  据父亲生前所述,我们家从祖上五六代就一直居住在“城门洞”丫口这里。被病魔夺走生命,已离开我们近九年的父亲,在左邻右舍心目中是一位从来不多言不多语的老实人。记忆中,他从未与任何外人红过脸、吵过架。乃至于我小时候因调皮与邻家孩子产生纠纷时,不管是否有理,甚至有时候深感受气委屈,却经常是别人家大人小孩一起,先来我家一番“恶人告状”,当面向父亲数落我们的种种“不是”。朴实憨厚的父亲,不仅没有偏袒自己的孩子,帮助辩理,而是一个劲地向对方道歉、赔不是,希望对方谅解,并归因于他管教不严,才导致我们无知“过错”“惹事生非”。

  事过之后,父亲也从不责怪和打骂我们,只是教育作为孩子的我们,今后离人家远点,少招惹麻烦。用父亲的话说,凡事让着点,生活中吃点小亏算不了什么。说完之后,就像什么也未发生过,依旧自顾忙活。

  关于“城门洞”的来历,父亲生前的讲述依旧沿袭了上辈人口头传下来的版本,没有经过考证,与左邻右舍了解口传的情节大同小异。故事似乎与一旺姓家族的祖坟选址有些关联,但听后还真感觉有些积极的教育意义。据老人们讲,大概缘由是一位先生帮一大户人家选了一块好地,以助其主家子孙事业兴旺发达,为此,老先生付出了双目失明的代价。主家当时承诺会把老先生当作上宾恩人来侍候,哪知天长日久,却没有持之以恒兑现承诺。后来老先生的徒弟路过此地,看到师傅沦落到如此地步,就找机会向主家“支招”,建议兴修“城门洞”会让运势更好些。借主家欣喜兴奋之余,师徒二人伺机悄悄溜走。

  但“城门洞”修葺之后,主家的运势事与愿违,便又把修建的“城门洞”给撤了。后来,坊间传说兴修“城门洞”是老先生的弟子为替师傅打抱不平而出的馊主意。如今,“城门洞”早就不见踪迹,但关于“城门洞”的故事,父亲和那些淳朴厚道的乡邻们,总是把这故事当作茶余饭后教育后辈的鲜活教材:做人一定要厚道、讲诚信。

  九年前的寒冬,父亲因病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我们。住在“城门洞”的父亲,他的善良忠厚,踏实本分,用农村一句俗话形容,就叫“吃得亏打得堆”,始终在心灵深处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父亲处事的信条是和谐为贵,与人为善。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包容忍耐,确实是一种做人处事的高境界生活态度,能让自己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从而生活得安然坦然些。细想起来,人生确实大可不必为一点小事烦恼争个输赢败胜或拼个你死我活。

  生活在如此和谐美好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难免会因这样那样的误解误会产生一些碰撞或摩擦。后来,每当吃点小亏、受点委屈,回想父亲的一生便觉不过尔尔,内心顿悟:原来一直居住在“城门洞”丫口的父亲,虽因条件艰苦没有上过几年学,但他却用行动潜移默化感染教育我——努力做一个善良诚实,懂得包容的人。

  与父亲一般淳朴的广大农民,他们身上所彰显的诚实守信、理解包容、与人为善、和谐为贵等等优秀品格,与我们今天大力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异曲同工之处。

  以后的日子,总是惦记“城门洞”丫口的老屋。那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陪伴父亲走完一生的老家。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毕节人毕节事·广告
   第04版:毕节故事
04
刘京官与德沟刘氏文化世家
“国家天然草原恢复和建设项目” 落地威宁的故事
老家就在城门洞
“毕节故事”向您征稿
毕节日报毕节故事04老家就在城门洞 2021-09-16 2 2021年09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