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为申报“国家天然——项目”,威宁自治县成立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畜牧局,县畜牧局党组书记、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县畜牧局组织相关业务骨干在每年项目申报时节,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工作,忙完县里跑地区,得到地区签批同意后,又马不停蹄奔省里。到省里有关部门报送申报材料,若材料不过关,就随便找个宾馆住下,领导与项目编撰人员再继续加班,经常通宵达旦地苦干,饿了搞碗泡面,实在太困了,和衣斜躺床上眯一会。有时所带申报经费不足,畜牧局领导班子特事特办,集体研究统一意见后,经主要领导签字,由相关人员先借支,把事情办完返回威宁后再按报账规定处理。
那几年,大家铆足了劲,其目的就一个,期盼项目规划建议书能顺利通过省相关部门的审定,及早报送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获准实施,期望工夫不白费,付出有成果。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每次项目建议书经省里向上呈报后,均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一次次的申报,却换来一次次的失望。
就在所有人心灰意冷之时,九三学社中央送来了春风!在九三学社中央的关注下,时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农业科学家、原农业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常委洪绂曾与受中央智力支边领导小组委托、时任九三学社中央社会服务部处长彭官章,九三学社社员、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农业部高级畜牧师杨泽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于保平于2003年11月13日至18日来到威宁,就威宁草地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帮助出主意、想办法。
记得当时适逢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杨泽霖老师就“农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于保平老师就“农村经济农产品开发与流通”分别给威宁各乡镇的领导干部和农业战线上的一线工作者做专题讲座,并将威宁连续申报《国家天然草原恢复和建设项目》未能成功的问题,反馈给九三学社中央,力争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关注,尽快让项目落地。
半年过后,从当时的毕节地区畜牧事业局和毕节地区发展计划局传来喜讯:项目获得国家计委批复!不久两个部门联合转发了贵州省发展计划委和贵州省农业厅的转批,惊喜无以言表,多年的付出,终于在九三学社及中央智力支边领导小组的关注下,取得了期盼的结果,最终获得了成功!
此后项目进入实施阶段,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00万元,地方自筹配套100万元。项目建设工期2年,项目在威宁自治县盐仓和雪山两个镇11个村,共种植人工草地1.5万亩、围栏改良已经严重退化的天然草地2.99万亩,并建成和完善威宁的草原监测体系。随后,项目严格按照“四制”要求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在达华工程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的全程监理下,百草坪、凉水沟、雪山等子项目区通过竣工验收,2006年项目顺利通过县级初验,之后顺利通过地级验收和省级代表国家的终级验收,并交付使用。
当年,威宁草地畜牧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后续的发展,时刻牵动着九三学社中央各位领导的心。2005年项目实施进入关键期,洪绂曾副主席率时任九三学社中央社会服务部苟红旗部长、九三学社中央徐国权秘书长,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宗锦耀主任亲自到威宁百草坪、凉水沟、灼圃等项目实施点检查、调研与指导,就项目的实施,威宁草地畜牧业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客观、科学的评价,就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等提出了科学的、可操作性的、接地气的建议和意见。威宁也根据建议和意见,按程序层层上报,对项目实施地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在总体规划不变的情况下,新增麻乍乡为项目实施点。
该项目的落地,是威宁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的一件幸事、大事,它使威宁天然草场的退化得到了有效控制与恢复,使威宁草原监测体系得到了完善,威宁草地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修复,威宁草地畜牧业从此逐步走上了节约化、科学化的发展之路。
多年以后,我们才知道,当年该项目的批复文件从国家计委转至省里后,曾有一位市州领导找到相关部门,希望其所在市州能得到一半的项目支持,得到的回复是该项目是九三学社中央高度关注的,必须全部落地威宁,不能分割。
如今,威宁自治县天然草原恢复和建设项目已经交付使用达十七年之久,十七年间威宁生态畜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威宁也跟上全国脱贫攻坚的步伐,撕掉了贫困的标签。洪绂曾副主席于2012年4月8日不幸离我们而去,但他和九三学社中央以及中央智力支边领导小组对威宁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威宁人民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