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22年04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贫困到小康的距离
□ 本报记者 韩贤普 郝腾飞
赵银光在桃林里给鸡投食

  从贫困到小康,距离有多远?

  在毕节,从1988年毕节试验区成立到实现同步小康目标,是32年。

  在七星关区朱昌镇双堰社区的赵银光看来,只有1400步。

  今年72岁的赵银光,从小就是个“闲不得、坐不住”的勤快人,种田种地、养猪养鸡样样在行。孩子长大成家后,家里只剩下他和老伴。开始的时候,两老每天收拾家里的几亩土地,日子倒也过得温馨惬意。后来,社区成立了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发展产业,赵银光把家里的土地入股到合作社后就闲了下来,只能偶尔做点零工,满足自己“搜旮旮、寻缝缝”做事的爱好。直到2019年,社区的“乌蒙玄凤”智慧养殖基地建成后,他才在基地找到固定的“工作”,负责管理基地里的150多亩桃树和林下的乌鸡。

  1400步,就是从赵银光家到养殖基地的步数。

  “一年365天,每天4趟,别说下雨,下刀子都没间断过,步数最多悬殊几十步。”赵银光说,“以前觉得小康遥不可及,现在知道小康离自己这么近。”

  拉近赵银光和小康的距离的,是产业。

  近年来,双堰社区在致公党中央和广州市天河区的对口帮扶下,建起了现代化的智能大棚和智慧养殖场,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仅赵银光管理的智慧养殖基地,2021年就出栏乌鸡37000多只,收入500多万元。

  产业是通往小康的“直通车”。赵银光和所有双堰社区居民一样,收入随着产业的日益兴旺而水涨船高,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产业就在家门口,干活不用往外走。上班挣钱又顾家,一举多得样样有。”享受着产业发展红利的赵银光精神矍铄,干劲十足,整天乐呵呵的:“只要勤快,每个人都会过上好日子。”

  如今,在毕节像赵银光这样的群众越来越多。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专题
   第06版:毕节扫描
   第07版:广告
   第08版:文体·公益
中国经济面面观
BIJIE DAILY
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全力以赴做大做强茶产业 奋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赵德明在纳雍县大方县调研
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召开2022年第7次会议
张翊皓到百里杜鹃管理区、黔西市调研并开展联系代表工作
“茶”与“税”
贫困到小康的距离
牢记嘱托闯新路 满怀信心向前进
毕节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碰撞的“火花”
进行时
毕节日报要闻01贫困到小康的距离 2022-04-18 2 2022年04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