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五月,太阳炙烤着大地,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苍苍,从山脚的村寨沿着崎岖的羊肠小道往山巅上行走,当你在蝉声和鸟鸣中走得汗流浃背时,一道靓丽的风景展现在眼前:湛蓝的天空下,大片大片的坡地上,到处都是蓬蓬勃勃的洋芋叶,以及茎顶上热情绽放的洋芋花。紫色的、白色的、粉白的……一株株、一片片洋芋花,宛若山妹子一张张迷人的笑脸,把夏日的山野打扮得更加花枝招展,婀娜多姿。
这是留在我童年记忆中老家洋芋花开的图景。
老家坐落在大山深处,种植洋芋是乡亲们主要产业之一,洋芋成为山里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伴侣。
小时候,由于每户人家分到的稻谷和苞谷仅能够维持半年的日子,勤劳的乡亲们便依靠开垦荒地种洋芋维持生活。
渐渐地,洋芋成了我们家的“主餐”。后来,我在离家二十多里的异乡求学,父亲不忍心让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饿着肚子上学,便想出了一个办法:让我每周回家背一箩筐洋芋卖给学校食堂的张师傅,每次能换回六、七元钱。就这样,我一周的生活就充满了“阳光”——那些灰头土脸的洋芋变成了白胖胖的馒头、香喷喷的油条。整个初中,我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把洋芋变成钞票,下周又把钞票变成加餐的美食。直到现在,回忆起洋芋在我成长岁月里的那一抹亮色,仍然觉得非常温暖。
学有所成后,我被分配在一所边远的山村小学工作,学校附近没有集市,买菜要翻山越岭到10多公里外的集市上去,去一次常常是早晚两头黑,很不方便。还好山里人特别淳朴,他们总让孩子或多或少地给我捎来一些洋芋,不仅减少了我赶场买菜的舟车劳顿,也搭起了家长和教师之间的连心桥。
结婚以后,我就在妻子娘家种了几亩地的庄稼,每年收获上约500公斤的洋芋。妻子手巧,把大个的洋芋加工成洋芋丝、洋芋片、洋芋粉,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
如今,即使搬进城后,我们一家依旧对洋芋“不离不弃”,油炸洋芋片、麻辣洋芋丝、烤洋芋等,依旧是我们家餐坐上的“常客”。
洋芋,于我而言,仿佛是一种从一而终的深深的爱恋。